明代成化御窯瓷器淺析
一 明成化朝御窯瓷器燒造的歷史背景
處于15世紀下半葉的成化朝(1465-1487)雖然只歷時23年,但在整個明代御窯發展史上卻非常重要,其重要性僅次于明初永樂、宣德時期。
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系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長子,是明代第八位皇帝,年號成化。他生于正統十二年(1447),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立太子后曾一度被廢,天順八年(1464)正月即皇帝位,翌年改元成化。
明天順—成化 青花三清王母大罐
尺 寸:高35cm
成 交 價: RMB 1,035,000
關于明憲宗,坊間知之不多,有所知者可能也多局限于以下:第一,設立特務機構西廠;第二,獨寵年長其十九歲的萬貴妃;第三,怠政,縱容宦官。自成化二年(1466)起,成化皇帝即怠于朝政,七年期間只上過一次朝,以汪直為首的宦官集團則趁機把持朝政,形成了“天下之人但知有西廠而不知有朝廷,但知畏汪直而不知畏陛下”的局面。
明成化 斗彩雞缸杯《大明成化年制》款
拍品已售 281,240,000 港幣
8.2 公分
但事實上,從所頒詔書看,成化皇帝即位之初還頗有整頓朝綱之志。所頒詔書內容包括寬刑政策、蠲免錢糧、簡省采造、嚴禁科斂、選拔人才和提高科道官員的監察權等。具體包括任用閣臣李賢等輔政、懲治先朝奸佞之臣門達等;重新啟用岳正、張鵬、楊宣等在前朝受迫害而被罷免的賢能官員;為于謙等人平反昭雪。釋放宮人。此外,成化皇帝還任用商輅、彭時、姚夔、項忠、李東陽、謝遷、丘浚等名臣,他們在政治上為后來的弘治、正德朝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一〕 朱見深 《一團和氣圖》 軸上記其創作緣由的自識
時年朱見深十七歲 故宮博物院藏
明憲宗擅長書畫,他對明代宮廷書畫藝術的發展起到過積極的推動作用。當時宮中匯聚了一批技藝高超的書畫家,如林良、俞鵬、林時詹、許伯明等。明憲宗自幼習字,即位后,他常將所書詩賦賜予大臣。從留存至今的書法看,朱見深一生書風變化不大,主要受到明初臺閣體書法代表沈度的影響,書體工整端莊,風格姿媚清勁〔圖一〕。朱見深在繪畫方面亦涉獵人物、花鳥、走獸等多方面。故宮博物院所藏其所作《一團和氣圖》軸〔圖二〕、《歲朝佳兆圖》軸和臺灣“故宮博物院”所藏《達摩圖》軸等,均出自憲宗之手。
〔圖二〕 朱見深 《一團和氣圖》 軸
時年朱見深十七歲 故宮博物院藏
由于成化皇帝愛好書法、擅長丹青,又有較高的藝術修養,使得成化朝的御用瓷器也頗具文人氣息。文獻所見成化朝御窯瓷器燒造方面的記載,主要見于《明史》、《明憲宗實錄》和晚明、明末清初一些文人的筆記。如:《明史·食貨志》載:“成化間,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不貲。”
《明憲宗實錄》卷一九五(“ 成化十五年十月)戊子”條載:“戶科都給事中張海等以災異上言五事。一,南北直隸河南、山東、陜西、江西、湖廣、四川、福建等處水旱頻仍,軍民饑饉……江西之地,被災尤甚,所造瓷器宜暫停止……上批答曰:災重地方追征糧草、顏料,并停俸。官吏所司即為查照斟酌奏聞。燒造瓷器將完,不必停止……”
《明憲宗實錄》卷二六三(“ 成化二十一年三月)己丑”條載:“南京吏部尚書陳俊合諸大臣應詔言二十一事……一,江西浮梁縣景德鎮有內官監造瓷器,其買料供給夫役之費,歲用銀數千余兩,俱出饒州、廣信、撫州之民,計其所費已敵銀器之價,宜暫停三五年,以蘇民困……上批答曰……瓷器俟燒完停止,其余俱如議行之。陳俊等不允退休,其令悉心供職。南京工科給事中丘璐等應詔言十二事……浮梁燒造瓷器,民困已極,宜暫停免。援令饒州等三府量出財力自造進京。上批答曰:所條時事多已行矣,置之下其章于所司。”
由上述可知,成化十五年(1479)和二十一年(1485),有關官吏曾分別因災異嚴重和耗費巨大而建議皇上下令停止或暫停瓷器燒造,以蘇民困,但成化皇帝均未立即下令停止,而是拖延搪塞。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成化皇帝對瓷器燒造的濃厚興趣,同時也說明成化朝御窯燒造瓷器的數量應相當可觀。
明成化 青花獅子戲球紋大盌《大明宣德年製》仿款
拍品已售 15,700,000 港幣
20.6 公分
成化時期飾有龍鳳紋的御窯瓷器僅限于宮廷使用,禁止他人使用和私藏。成化十三年(1477),一位叫方賢的官員因私藏龍鳳紋瓷器,事發而被貶流放遼東充軍守邊?!睹鲬椬趯嶄洝份d:“……掌太醫院事左通政方賢謫戍遼東。先是西廠未罷時,太監汪直惡賢,遣人就其家搜檢得片腦、沉香等藥,并以為盜之官庫者,且家藏御墨并龍鳳瓷器,俱屬違法,故得罪。御醫史斌以附賢,亦發為民。”可見成化朝飾有龍鳳紋御窯瓷器很尊貴且使用規定嚴格。
二 成化朝御窯瓷器的主要品種
從傳世品和出土物看,成化時期景德鎮御窯燒造的瓷器不但數量大、品種多,而且與此前明代各朝御窯瓷器相比,藝術風格有很大轉變,以造型俊秀、胎釉精細、裝飾文雅著稱于世。
成化朝御窯所產瓷器包括青花、孔雀綠釉青花、黃地青花、青花加礬紅彩、釉里紅、青花釉里紅、五彩、斗彩、白釉、鮮紅釉、鮮紅釉拔白、祭藍釉、祭藍地白花、仿哥釉、醬釉、孔雀綠釉、澆黃釉、瓜皮綠釉、白釉醬彩、白地綠彩、白地礬紅彩、白地黃彩、黃地紫彩、黃地礬紅彩、黃地綠彩、礬紅地綠彩、灑藍地孔雀綠釉、素三彩、琺花等,至少有29個品種。其中以青花和斗彩瓷器最受世人稱道。
明成化 青花花卉十字杵紋盤
尺 寸:直徑23.7cm
成 交 價: RMB 3,450,000
科學測試表明,成化朝御窯青花瓷釉中氧化鐵(Fe2O3)、氧化鈣(CaO)的含量不僅比元至明宣朝的青花瓷器低,而且也比后來嘉靖朝的青花瓷器低,這就使其胎更顯得潔白細膩。其釉色大致可分為白中微閃灰青和白里微閃牙黃兩類,白度比宣德朝御窯青花瓷器高,釉面光澤也比后者柔潤溫和。
(一)青花、釉里紅瓷器
青花瓷器和釉里紅瓷器的制作工藝和燒成工藝基本相同,只是呈色劑不同。由于二者均屬高溫釉下彩瓷器,彩料在釉下不易磨損且不含鉛毒,藍色和紅色花紋清新優雅,因此,自古以來深受人們喜愛。
明成化 青花老子出關圖瓷板
尺 寸:長28.5cm;寬23cm
成 交 價: RMB 575,000
1. 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系成化朝御窯瓷器中的大宗產品,器型以小巧的杯(包括高足杯)、碟、碗、盤等較為多見,大件器物較少見。從文獻記載來看,典型成化朝御窯青花瓷器所用青料是產于今江西省樂平縣的“平等青”,亦稱“陂塘青”。由于這種青料中氧化鐵(Fe2O3)含量較低、氧化錳(MnO2)含量較高,致使圖案紋飾中基本不再呈現明初永樂、宣德朝典型御窯青花瓷器因使用進口“蘇麻離青”料(高鐵低錳)而呈現的氧化鐵結晶斑,而是呈現柔和、淡雅、清爽的藍色,由此形成了成化朝御窯青花瓷器的典型風格〔圖三〕。
〔圖三〕 明成化青花纏枝花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成化朝御窯青花瓷器的繪畫工藝多采用勾勒渲染法。線條不暈不散,纖巧爽利,如婉轉游動的絲線,線條內染以淡淡的青料。圖案給人以纖柔淡雅之美感。
除了白地青花瓷以外,成化御窯還繼續燒造初創于宣德朝御窯的孔雀綠釉青花、黃地青花和青花加礬紅彩瓷器。這三個品種均需兩次燒成。
明代景德鎮窯青花瓷器繪畫所用青料均以天然鈷土礦石加工而成,由于礦石的來源不同和加工方式不同,致使各個時期的青花瓷器在顏色方面呈現不同的風貌。如典型明代永樂、宣德御窯青花瓷器使用的是進口“蘇麻離青(” 亦稱“蘇泥渤青”)料,典型成化、弘治御窯青花瓷器使用的是產于江西省樂平縣的平等青(亦稱“陂塘青”)料,典型嘉靖、隆慶、萬歷御窯青花瓷器使用的是產于江西省上高縣的“石子青(” 亦稱“石青”)與從國外進口“回青”的混合料。由此形成了典型永樂、宣德朝御窯青花之濃麗凝重,典型成化、弘治朝御窯青花之明凈素雅,典型嘉靖、隆慶、萬歷朝御窯青花之濃重艷麗風格。
2. 釉里紅瓷器
從傳世品和出土物看,成化朝御窯釉里紅瓷器主要延續了宣德時期的裝飾技法。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以銅紅彩描繪圖案紋飾的所謂“線繪釉里紅”;二是鮮紅釉的局部使用,被稱為“寶燒”。所見成化朝御窯線繪釉里紅瓷器有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的云龍紋碗、盤等;鮮紅釉局部使用的釉里紅瓷器見有瑞典斯德哥爾摩東方博物館和臺灣“故宮博物院”各收藏的一件釉里紅三魚紋碗〔圖四〕,景德鎮明代成化朝御器廠遺址也出土了當時因落選而被打碎的這種碗的殘片。
〔圖四〕 明成化寶燒魚紋碗
瑞典斯德哥爾摩東方博物館藏
(二)五彩、斗彩瓷器
1.五彩瓷器
中國傳統五彩瓷器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在燒成后的素白瓷上以紅、綠、黃、紫、黑等彩描繪圖案紋飾,然后入彩爐焙燒而成,被稱作“純釉上五彩”。另一類則是在已成型的坯體上以青花料描繪圖案局部,并為釉上彩圖案布局定位,施透明釉經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以勾線填彩或“沒骨”畫法描繪圖案其他部分,湊成整個圖案,然后再入彩爐焙燒而成,被稱作“青花五彩”。
〔圖五〕 明成化五彩纏枝花紋扁罐
故宮博物院藏
應引起注意的是,明代文獻將今人所稱的五彩和斗彩統稱作“五彩”。成化朝御窯五彩瓷器產量較低,傳世不多,同樣分為純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兩類。純釉上五彩瓷器見有傳世五彩纏枝花紋扁罐〔圖五〕、獅球圖玉壺春瓶、鴛鴦魚蓮圖盤、高士騎馬圖碗等。青花五彩瓷器典型器見有傳世和出土的五彩滿池嬌圖藏文盤〔圖六〕。
〔圖六〕 明成化五彩滿池嬌圖藏文盤
臺灣“故宮博物院
2. 斗彩瓷器
“斗彩”是一種釉下青花和釉上諸彩相結合、具有特殊藝術效果的瓷器裝飾工藝。“斗”字乃“斗攏”之“斗”,意為“拼湊”、“湊合”。 “雙鉤填彩”是斗彩瓷器上所使用的最基本的工藝技法,根據所繪物像的不同,再輔以“點彩”、“染彩”、“覆彩”等技法。
成化朝御窯斗彩瓷器產量較大,而且聲譽很高。其胎體輕薄、胎質潔白細膩,釉色青白或乳白、釉質溫潤如凝脂。彩料純正,畫技高超,彩色潤而不燥、柔和悅目。制作工藝精湛,器物表里處理精致如一??傮w風格是輕盈秀麗、恬淡雅致、精巧可人〔圖七〕。
〔圖七〕 明成化斗彩折枝葡萄紋杯
故宮博物院藏
在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斗彩和青花五彩瓷器雖都是釉下青花與釉上諸彩相結合,但繪畫工藝不同。在斗彩瓷器上,釉下青花起主導或骨架作用,即斗彩瓷器的半成品(未施釉上彩)紋飾,是一幅完整的淡描青花圖案;而在青花五彩瓷器上,釉下青花只是被作為一種顏色使用,同時為釉上繪畫定好位置。
(三)雜釉彩、素三彩、琺花瓷器
這三類瓷器指不能歸入青花、釉里紅、五彩、斗彩、顏色釉瓷器等大類的高、低溫彩、釉瓷器。這些瓷器均需要兩次或多次入窯焙燒而成,即先燒高溫釉、彩,再燒低溫釉、彩。
1. 雜釉彩瓷器
主要指兩色釉、彩瓷器。其中的絕大多數品種在明初洪武、永樂、宣德時期已有燒造,成化時期延續。如白地醬彩、白地綠彩、白地礬紅彩、白地黃彩、黃地紫彩、黃地礬紅彩、黃地綠彩瓷等。成化時期還見有礬紅地綠彩瓷〔圖八〕、灑藍地孔雀綠釉瓷〔圖九〕等,這兩種均為成化朝御窯首創。
〔圖八〕 明成化礬紅地綠彩纏枝靈芝紋雙耳三足爐
景德鎮市珠山出土
〔圖九〕 明成化灑藍地孔雀綠釉錐拱龍紋盤
臺灣“清玩雅集”藏
2. 素三彩瓷器
一般是指含有三種或三種以上低溫釉彩但不含或含有極少量紅彩的瓷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紅色屬于葷色,其他色彩屬于素色,因此,不含紅色或基本不含紅色的彩瓷被稱作“素三彩”。這里的“三”是“多”的意思,并非只有三種顏色。
素三彩瓷器受唐代以來低溫鉛釉陶器的影響,從不含或基本不含紅彩的雜釉彩瓷器發展而來。其創燒于明代成化時期〔圖十〕,此后經歷了明代正德時期、明代嘉靖萬歷時期以及清代康熙朝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圖十〕 明成化素三彩鴨式香薰
景德鎮市珠山出土
3. 琺花瓷器
琺花又稱“琺華”、“法花”、“法華”等,系創燒于元代山西南部和東南部地區的一種中溫釉窯器。盛行于明代,清代逐漸衰退。其釉色以黃、綠、藍、紫為主。北方地區所燒造琺花器的胎均為陶質,明代中期景德鎮用瓷胎仿制成功。
琺花釉從我國傳統低溫鉛釉發展而來,二者化學組成基本一致,只是主要助熔劑不同。即鉛釉以黃丹(氧化鉛粉)作主要熔劑,而琺花釉則以牙硝或稱火硝(硝酸鉀)作主要熔劑。前者屬于PbO—SiO2二元系統,后者則屬于K2O—PbO—SiO2三元系統。二者雖都以鐵、銅、錳、鈷等金屬的氧化物作呈色劑,但琺花釉的顏色種類比低溫鉛釉更豐富,琺花釉中的碧藍、金黃、孔雀綠等色不見于低溫鉛釉。
景德鎮琺花器需采用兩次燒成工藝,即先高溫素燒,溫度在1200℃左右,然后施釉入窯經中溫釉燒,溫度在1000至1100℃左右。“立粉(” 或稱“瀝粉”)是琺花器最具特色的裝飾工藝,其做法是在胎體表面上勾勒出凸起的圖案輪廓,晾干后入窯素燒,出窯冷卻后按需求填入各色釉料,再入窯焙燒而成。
(四)顏色釉瓷器
成化時期景德鎮御器廠燒造的顏色釉瓷器基本延續了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的品種,按燒成溫度大致可分為高溫、中溫和低溫三種。
由于成化時期盛行斗彩瓷器,加之顏色釉瓷器相對于青花和斗彩瓷器的燒成難度較大,所以成化朝御窯顏色釉瓷器產量不大。
從傳世和出土情況看,成化御窯高溫顏色釉瓷器包括白釉、鮮紅釉、祭藍釉、青釉、仿哥釉〔圖十一〕、醬釉瓷等。中溫顏色釉瓷只有孔雀綠釉瓷一種。低溫顏色釉瓷則有澆黃釉、瓜皮綠釉瓷等。景德鎮珠山成化御器廠遺址出土了大量成化時期的仿哥釉瓷器殘片,說明當時很盛行這一品種,但燒成時廢品率很高。
〔圖十一〕 明成化仿哥釉花盆、盆托一盤
景德鎮市珠山
1. 白釉瓷器
白釉屬于釉中氧化鐵(Fe2O3)含量極低的高溫透明釉,看起來發白,實際上是白色胎體的顏色。明代白釉瓷器始燒于洪武朝,以后各朝多有燒造。后人對永樂、宣德時期白釉瓷的評價最高,其釉色潔白恬靜,被稱作“甜白”。成化朝白釉“平凈油光”。按照明代祭祀制度,白釉瓷器可被用作祭祀月壇。
2. 鮮紅釉瓷器
即明代景德鎮御器廠燒造的以氧化銅(CuO)為呈色劑的高溫紅釉瓷器。亦稱“祭紅”、“寶石紅”等。明代高溫銅紅釉瓷器是對元代的繼承和發展,從傳世品和出土物看,自洪武至嘉靖時期,其燒造基本上未曾間斷,但以永樂、宣德時期的制品最為多見,得到的評價也最高。
高溫銅紅釉瓷器是在生坯上掛釉后,入窯經1250-1280℃高溫還原氣氛一次燒成。由于高溫下銅離子發色對溫度和氣氛的要求特別敏感,而且銅紅釉在高溫熔融狀態下的粘較大,致使燒成溫度范圍較窄,成品率極低。成化時期的鮮紅釉瓷器極罕見,所見有傳世和出土的鮮紅釉盤〔圖十二〕。
〔圖十二〕 明成化鮮紅釉窩盤
故宮博物院藏
按照明代祭祀制度,鮮紅釉瓷器可被用作祭祀日壇。
3. 祭藍釉瓷器
祭藍釉亦稱“祭青釉”、“寶石藍釉”等。屬于以氧化鈷(CoO)為呈色劑的高溫藍釉,創燒于元代景德鎮窯。釉中氧化鈷含量為2%左右,生坯掛釉后入窯經1280-1300℃高溫還原氣氛一次燒成。
明代祭藍釉瓷器始燒于洪武朝,以后歷朝多有燒造,其中以宣德時期的產品最為多見,得到的評價也最高。成化御窯祭藍釉瓷器不多見,景德鎮珠山御窯廠遺址出土有祭藍釉碗、盤等。
按照明代祭祀制度,祭藍釉瓷器可被用作祭祀天壇。
4. 澆黃釉瓷器
系指以氧化鐵(Fe2O3)為呈色劑、以氧化鉛(PbO)為助熔劑的低溫色釉。明代以前的低溫黃釉多施于陶胎上,且色調多為黃褐色或深黃色,不夠亮麗。
明代景德鎮窯燒造的低溫黃釉則在已經高溫素燒過的澀胎或已高溫燒成的白瓷上掛釉,復入爐經低溫焙燒而成。因使用“澆釉法”施釉,故稱“澆黃釉”。自洪武朝至萬歷朝,澆黃釉瓷器的燒造幾乎未曾間斷,各朝燒造的澆黃釉瓷器釉色深淺雖略有不同,但基本趨于明黃色。其中以弘治時期產品受到的評價最高,其釉色均勻純正、淡雅嬌嫩,被稱作“嬌黃”。從傳世品和出土物看,成化時期的澆黃釉瓷器燒造得已較成功,釉面勻凈,釉色淡雅,為著名的弘治嬌黃釉瓷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圖十三〕。
〔圖十三〕 明成化澆黃釉盤
故宮博物院藏
按照明代祭祀制度,澆黃釉瓷器可被用作祭祀地壇。
5. 孔雀綠釉瓷器
孔雀綠釉亦稱“法(琺)綠釉”、“法(琺)翠釉”、“翡翠釉”、“吉翠釉”等。是一種以氧化銅(CuO)作呈色劑、以硝酸鉀(KNO3)作助熔劑的透明藍綠色釉。因其極似孔雀羽毛上之綠色,故名“孔雀綠釉”。
孔雀綠釉瓷器創燒于宋金時期的北方民窯,景德鎮窯自元代開始燒造。明代景德鎮窯孔雀綠釉瓷器始見于永樂時期,后來宣德、成化〔圖十四〕、正德、嘉靖朝等均有燒造,但以正德時期產品發色最為純正,得到的評價最高。
〔圖十四〕 明成化孔雀綠釉菱花口折沿花盆
景德鎮市珠山
三 后仿成化御窯瓷
成化朝御窯制瓷工匠將造型、胎釉、紋飾、色彩和彩繪技法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出質美色新的一代瓷器,成為后世追仿的楷模。
明代晚期以來,隨著文人品評和收藏古玩之風的盛行,成化御窯瓷器遂成為收藏者競相獵取的目標,致使其價格驟增,有人則趁機進行仿制,以牟取暴利。
明代晚期的一些文人筆記,如王士性《廣志繹》、沈德符《萬歷野獲編》等均對成化御窯瓷器給予很高評價,認為明代御窯瓷器以宣德、成化兩朝取得的成就最大,青花瓷器以宣德御窯產品最好,斗彩瓷器則首推成化御窯產品。明代萬歷前期,精于鑒賞瓷器的文人認為“宣(德)窯”為明代御窯之冠;而萬歷后期以后,則認為“成(化)窯”在“宣(德)窯”之上。
沈德符(1578-1642)《萬歷野獲編》卷二十六載:“本朝瓷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古今之冠。如宣窯品最貴,近日又貴成窯,出宣窯之上。蓋兩朝天縱,留意曲藝,宜其精致如此。然花樣皆作八吉祥、五供樣、一串金、西番蓮,以至斗雞百鳥、人物故事而已。”
明末谷泰《博物要覽》亦載:“成窯上品,無過五彩撇口扁肚靶杯,式較宣杯妙甚。次若草蟲子母雞勸杯、人物蓮子酒盞、五供養淺盞、草蟲小盞、青花紙薄酒盞、五彩齊箸小碟、香盒、各制小罐,皆精妙可人。”清程哲《窯器說》載:“成窯之草蟲可口子母雞勸杯、人物蓮子酒盞、草蟲小盞、青花小盞,其質細薄如紙。葡萄靶杯、五色敞口扁肚齊箸小碟、香盒、小罐,皆五彩者。成杯茶貴于酒,彩貴于青。其最者斗彩可口,謂之雞缸(神宗時尚食,御前成杯一雙,值錢十萬),成、宣靶杯皆非所貴。”又曰:“成窯雞缸歌注:成窯酒杯種類甚多,有名高燒銀燭照紅妝者,一美人持燭照海棠也;錦灰堆者,折枝花果堆四面也;秋千杯者,仕女戲秋千也;龍舟杯者,斗龍舟也;高士杯者,一面畫周茂叔愛蓮,一面畫陶淵明愛菊也;娃娃杯者,五嬰兒相戲也;滿架葡萄者,畫葡萄也。其余香草、魚藻、瓜茄、八吉祥、優缽羅花、西番蓮、梵書名式不一。皆描畫精工,點色深淺,瓷色瑩潔而質堅。又雞缸,上畫牡丹,下畫子母雞,躍躍欲動。”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盛行仿成化朝御窯瓷器,御窯廠和民間窯場均有仿制。特別是由于這三朝皇帝對成化朝御窯瓷器均表現出濃厚興趣,使得當時所仿成化朝御窯瓷器不但產量多,而且水平也高,有的仿品甚至達到了使人真贗難辨的水平。
〔圖十五〕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半成品
景德鎮市珠山出土
〔圖十六〕 清康熙仿成化斗彩雞缸杯 (一對)
故宮博物院藏
〔圖十七〕 明成化斗彩海怪紋“天”字罐
景德鎮市珠山出土
〔圖十八〕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海怪紋“天”字罐
故宮博物院藏
〔圖十九〕 明成化斗彩團蓮紋蓋罐
故宮博物院藏
〔圖二十〕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團蓮紋蓋罐
青島市博物館藏
〔圖二十一〕 明成化斗彩海馬圖天字罐
青島市博物館藏
后仿成化朝御窯瓷器主要是指造型、紋飾、年款均模仿原作的一類仿品。如康熙朝仿成化斗彩雞缸杯〔圖十五,圖十六〕、雍正朝仿成化斗彩海怪圖“天”字罐〔圖十七,圖十八〕、雍正朝仿成化斗彩團蓮紋蓋罐〔圖十九,圖二十〕等,無論造型、胎釉、紋飾、設色、款識等,均與原作極為相似。鑒別這類仿品主要還應從造型、紋飾畫法、款識特點和器物底足處理工藝等方面仔細觀察,尋其破綻。比如說在造型方面,仿品往往略顯臃腫,不如真品俊秀,而這種差別一般很小,只有對成化朝御窯瓷器造型熟練掌握、諳熟于心方能看得出來。在紋飾畫法方面,仿品往往畫得過于規整、拘謹,紋飾不如真品的靈動。在款識方面,雖然有的仿品上所仿寫的款識很像,但只要認真、仔細觀察,還是能夠窺其破綻。關于這方面,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先生(1893-1966)在20世紀50年代就總結出了著名的成化御窯瓷器所署“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年款和“天”字款〔圖二十一〕歌訣,若能對其爛熟于心,就不難找出仿款的破綻。
另外,清代康熙、雍正時期還出現大量只署“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或“成化年制”四字年款的瓷器,但造型和紋飾則為當朝風格,顯示出當時人們對成化御窯瓷器的推崇。
備注:
“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年款歌訣為:“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秩似咂轿㈩^,製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肥胖,成字一點頭肩腰。(” 孫瀛洲:《成化官窯彩瓷的鑒別》,《文物》1959年第6期)第一句是說款識中“大”字之第二筆“撇”畫的出頭尖圓,但并不太高。第二句是說“成”字第五筆的“撇”畫直而生硬,第三筆則有直立向下者,也有向左方彎倒者。第三句是說“化”字左邊的“亻”和右邊的“七”上端基本持平,或右邊略高,但高低差別不大。第四句是說“製”字下半部“衣”字之“橫”畫一般不越過右方之立刀,“製”字大多上豐下斂。第五句是說“明”字左邊的“日”多是上窄下寬或上下寬窄相同,與一般習慣寫法不太一樣。“日”、“月”頭部則基本持平,高、低差別不大。第六句是說“成”字末筆的點,有點在“橫”畫以上的(正常寫法,即頭部),有點在與“橫”畫持平部位的(即肩部),有點在“橫”畫以下的(即腰部)。利用該歌訣仔細審視康熙朝仿成化斗彩雞缸杯所署青花楷體“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可以看出其中的“大”字出頭不是尖圓,而是頓筆;“成”字第五筆“撇”畫不夠硬直,而是顯得軟而無力。關于成化御窯瓷器上所署“天”字款的歌訣為:“天字無欄確為官,字沉云蒙在下邊??涤呵码m技巧, 字浮云淡往上翻。(” 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上),中國文物商店總店出版社,1985年)第一句是說一部分成化御窯斗彩罐外底中心所署青花楷體“天”字款,雖外無邊欄,但確為官窯(御窯)制品。而且“天”字一定是標準的楷書體,要寫的舒展、大方,“撇”要撇出去,“捺”要捺出來。第二句是說如用高倍放大鏡觀察成化“天”字款的筆畫,可以發現釉內氣泡密集,筆畫下沉,筆畫上像是蒙了一層云霧。第三句、第四句是說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都仿造過成化斗彩天字罐,但若用高倍放大鏡觀察仿品上所署青花楷體“天”字,則會發現釉內氣泡稀疏,筆畫漂浮不沉。利用該歌訣仔細審視清雍正仿成化斗彩海怪圖天字罐外底所署青花楷體“天”字,可以看出“天”字兩橫間距離過大,“撇”、“橫”寫得不夠舒展。
- 上一篇:淺談明成化瓷器天字款
- 下一篇:從龍泉窯青瓷塑像看觀音信仰
最新新聞
- 古陶瓷3種老化痕跡特征的鑒定2020-09-09
- 明清黃釉瓷器淺說2020-09-09
- 郎窯紅與祭紅的特征和鑒別2020-09-09
- 清代琺瑯彩瓷器的主要鑒別要點2020-09-09
- 清代窯變紅釉瓷器的特征和鑒別2020-09-09
- 鑒定必須終身負責2020-09-09
- 宋徽宗書畫特色鑒定及行情2020-08-03
- 古瓷器作偽的五種方法解析2020-08-03
- 放大鏡下瓷器觀察的真偽特征2020-08-03
- 元代青花瓷器的仿制和鑒別20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