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春拍:傳世哥窯僅見—— 四方花盆領銜宋元瓷器精賞
時間:2020-07-28 10:11
來源:www.shuanmiao.cn
責編:小藝
閱讀量:
哥窯,為宋五大名窯之一,傳世不足百件,其珍罕程度在宋代諸窯中僅有汝窯可以比擬。更由于傳世哥窯多藏于兩岸故宮,考古發掘甚少發現,而其窯址亦未發現,故哥窯也是五大名窯中最為神秘的窯口,真可謂貴似辰星。
宋朝距今久矣,該朝之意境在于洗盡鉛華、煢煢孑立的藝術之美感如皓月長空般雋永。由故宮博物院聯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籌辦的 “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 讓世人一睹宋代哥窯的風采。

▲2020西泠春拍 中國宋元瓷器專場
南宋·哥窯四方花盆
高: 11.4cm 邊長: 14.5cm
“些子景” 初入帝苑
此類小花盆追溯起來,曾經備受唐宋宮廷青睞,乃貢皇家,以盛“盆景”(宋元時稱“些子景”,即小景致之意)之用。此類花盆頗受重用,尺寸小于尋常亦有其因。唐高宗第六子章懷太子墓中有一繪于706年之壁畫,畫中一名仆侍,身著宮衣,手捧小盆景,盆內盛有山石草木。故可知此哥窯小盆初入帝苑,深藏禁中。

宋室已故,珍稀之器或損毀或散佚,愈演愈烈,存世之量或已寥寥。元明清時期,哥窯瓷器皆為歷代君王珍而重之。以清代乾隆帝為例,他常命人在清宮舊藏哥窯上鐫刻其所擬的詩文,并收錄于《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如《詠哥窯爐》“本來無火氣,卻似有云靄”,《詠哥窯葵花碗》“哥窯百圾破,鐵足獨稱珍”?,F傳世哥窯多為清宮舊藏,大宗藏于兩岸故宮博物院及英國達維德基金會。以故宮博物院為例,共收藏51件清宮舊藏哥窯,哥窯花盆僅一例,足見其珍罕程度。
宋人推崇自然之美,觀察自然界之物狀,提煉其內在形與氣,
稠厚致密,油若堆脂,觸之凝滑如絲,觀之賞心悅目。將其置于放大鏡下,可見釉層滿布氣泡,細入毫芒,古稱 “聚沬攢珠” 。氣泡經散射而晶亮通透,使器表隱現酥光寶暈,宛若和田美玉。
釉呈灰青,釉面瑩潤透徹,火氣消盡,寶光內蘊,似有云靄??谘赜捎谟运魈?,釉層較薄,略呈紫色,底足露棕黑色鐵胎,正所謂 “紫口鐵足” 。
周身紋片致密,靜穆古雅,大開片呈紫黑色,淺者則為或淺黃或透明,大小紋片相間,深淺兩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 “金絲鐵線”,匠心之巧、技藝之高、氣韻之卓,盡覽無遺。
<img class="rich_pages " data-backh="190" data-backw="511" "https:="" mmbiz.qpic.cn="" mmbiz_jpg="" eytrlicyzmkget2d2lubizt1myeh2xujitrnqisb1ibvxhvvucibj606xr1cxbfc9ajlslsovkvcgicuv8xic8a9zhq="" 640?wx_fmt="jpeg"" data-cropx1="96.08540925266904" data-cropx2="1080" data-cropy1="0" data-cropy2="365.12455516014234" data-ratio="0.3709349593495935" data-s="300,640" data-cke-saved-src="https://img1.artimg.net/202007/6tv3faH3bn0vc9rn40JPdp8Q1vummB1iJ6CNocSo.jpeg" src="https://img1.artimg.net/202007/6tv3faH3bn0vc9rn40JPdp8Q1vummB1iJ6CNocSo.jpeg" data-type="jpeg" data-w="984" _width="100%" data-fail="0" _src="https://img1.artimg.net/202007/6tv3faH3bn0vc9rn40JPdp8Q1vummB1iJ6CNocSo.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style="border: non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important; margin: 0px; padding: 0px; width: 661px;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visibility: visible !important;">
盆內縮釉處特寫 :“鐵線交織 金絲隱顯”
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選址建窯為朝廷燒造御瓷。早期著錄提到的郊壇下和修內司官窯,其窯址均已定位及進行發掘。至于另一類紋片瓷 “哥窯瓷器” ,其窯址迄今仍未勘定。近年來,哥窯和官窯瓷器一直是海內外學者和藏家研究收藏的重點。
官、哥二窯均以蘊藉含蓄的釉色著稱,其釉面的開片乃故意為之,一般官窯為大開片,哥窯為縱橫交織的金絲鐵線狀小開片。
“形四方”,傳世哥窯中僅見
此盆作四方,折沿翻唇,側壁平坦微斜,直壁漸收,下承四足微張,更顯四方形制之雅。傳世哥窯花盆極為稀少,公開資料可考的僅寥寥數件,同類之器多形狀有別,有三件哥窯海棠形花盆可資參考。
其一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刊于故宮博物院編《哥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哥窯瓷器薈萃》,北京,2017年。

其二貯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收入該院展覽《貴似晨星—清宮傳世十二至十四世紀青瓷特展》,臺北,2016年。

其三,英國大維德爵士,《Chinese Connoisseurship: The Ko Ku Yao Lun. The Essential Criteriaof Antiquities》出版一哥窯海棠花盆,紐約,1971年出版,曾拍出3800萬港幣。

大維德出版哥窯海棠花盆,拍賣成交價3800萬港幣
哥窯四方花盆未見公開資料發表,僅可比一南宋官窯四方盆,尺寸相當,而質量稍遜,貯北京故宮博物院,刊于《官窯瓷器》,北京,2016年,圖版32。

左:2020西泠春拍拍品 “南宋哥窯四方花盆” 右:故宮博物院藏官窯四方花盆
而此哥窯 “四方花盆” 素凈端麗,其釉潤澤雅麗,制于南宋,貢于宮廷,為中華瓷海之明珠,熠熠生輝,當為世人所珍。